资讯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知识解读 ——慈善组织篇
2022-04-01 15: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知识解读
                   ——慈善组织篇
 
        慈善组织是我国慈善事业的活跃力量,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各类慈善组织,规范慈善组织行为,确保其活动公开透明,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第二章对慈善组织予以专章规范。
        一、关于慈善组织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八条  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
        [释义] 慈善法所称的慈善组织,是指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符合慈善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财产独立性和公共性、自治性特征的组织,主要包括基金会、部分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实际就是本法所称“社会服务机构”。慈善组织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而是从慈善宗旨角度按照设定的条件对相关社会组织的组织性质进行的认定。
        二、关于慈善组织应当符合的条件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九条  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释义] 成为慈善组织最首要的前提条件是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明确的宗旨、目的和组织章程,可供识别的名称,以及人员、组织机构、住所、财产等保障,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三、关于慈善组织登记设立程序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十条  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登记或者认定期限的,报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
        [释义] 登记是成立慈善组织的法定程序。本条分别按新设慈善组织和现有社会组织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两种情况,对设立慈善组织的管理部门、期限和具体程序进行了规定。
        四、关于慈善组织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十一条  慈善组织的章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组织形式;
       (三)宗旨和活动范围;
       (四)财产来源及构成;
       (五)决策、执行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六)内部监督机制;
       (七)财产管理使用制度;
       (八)项目管理制度;
       (九)终止情形及终止后的清算办法;
       (十)其他重要事项。
        [释义]慈善组织的章程,是慈善组织根本性的规章制度,由慈善组织制定并经过登记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本条对慈善组织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进行列举,主要是引导慈善组织在制定章程过程中,明确需要载明的事项,做到有法可依、规范制定。
        五、关于慈善组织治理结构和会计规范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  慈善组织应当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章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开展慈善活动。
慈善组织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释义]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决策机构是慈善组织的中枢,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形式,行使决策权,如制定、修改章程,选举、罢免慈善组织负责人,决定慈善组织的重大业务计划等重大事项;执行机构负责主持开展日常工作;监督机构负责检查慈善组织的财务和会计资料,监督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遵守法律法规和章程的情况。
慈善组织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接受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的监督管理。
        六、关于慈善组织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年度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慈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情况。
        [释义] 慈善组织年度工作报告是全面反映慈善组织年度运营和开展慈善活动等情况的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单位依法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或者向社会公开披露的反映该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七、关于慈善组织关联交易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  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与慈善组织发生交易行为的,不得参与慈善组织有关该交易行为的决策,有关交易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释义]本条并不是禁止慈善组织所有的关联交易,符合以下几项规定的关联交易是允许的:一是不得使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二是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管理人员不得参与相关交易的决策;三是关联交易必须做好信息公开。
        八、关于慈善组织不得从事的行为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  慈善组织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
        [释义]慈善组织除自身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也不得资助他人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慈善捐赠应当基于慈善目的,不能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慈善组织确定慈善受益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的隐私,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 
        九、关于担任慈善组织负责人的条件限制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慈善组织的负责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三)在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的组织担任负责人,自该组织被吊销登记证书或者被取缔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释义]慈善组织的负责人代表慈善组织行使职权,对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职务件应在法律规定基础上体现慈善组织的自治意识,由组织章程作出具体条件性要求。本条仅规定了哪些人员不得担任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即对负责人的任职开出“负面清单”,属于最低要求。 
        十、关于对慈善组织终止情形的规定
        [原文]《慈善法》第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出现章程规定的终止情形的;
       (二)因分立、合并需要终止的;
       (三)连续二年未从事慈善活动的;
       (四)依法被撤销登记或者吊销登记证书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
        [释义] 慈善组织的终止是指慈善组织因发生章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的解散事由而停止活动,最终可能失去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本条规定,慈善组织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
 
 

 

醴陵市慈善会微信公众号

 

 

主办:醴陵市慈善会                                    湘ICP备0902197号

 

地址:醴陵市中兴街48号(市民政局)     咨询电话:0731-23388666

 

中国湖南·醴陵市慈善会                                技术支持:醴陵市星城工作室